爱的小家
学习·记录·分享

亲币|活动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长阶梯

亲亲成长阶梯

14个月宝宝

您好!
您的宝宝1岁2个月了,这时宝宝的活动能力又有提高,会走以后的宝宝更喜欢四处探索,但还没有危险意识,所以一定要确保宝宝生活环境的安全。这时有一些宝宝开始有了自己的情绪,自我意识增强,能用简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需要。现在宝宝大便时间已形成一定规律,定时大便往往能够成功,但控制能力仍不强,需要大人提醒。
    祝您的宝宝健康成长!

发育

◎身体技能发育
能比较熟练而准确地用手指捏起物品,拇指与食指、中指能很好地配合,不再是大把抓。宝宝运用手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,能用单手完成的动作,不会再用双手完成了。小的物件,宝宝仍有可能放进嘴里,造成危险,因此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。
◎语言发育
这个月宝宝的词汇量增加极快。如果宝宝已经会说话了,一天可能新学会20个字!如果宝宝还不会说话,也不意味着宝宝没有学习语言,宝宝仍然会一天学习20个字,只是没有表现给爸爸妈妈看而已。所以,爸爸妈妈仍然要多和宝宝交流。半数宝宝能理解80~100个日常用语,说出1~2个让爸爸妈妈听懂的句子,通过手势、身体姿势和动作理解语言,说象声词,模仿动物声。
妈妈会发现,突然有一天,宝宝不再说“妈妈喝水”或“妈妈渴”,而是说“毛毛喝水”或“宝宝渴”,几乎说什么话都带上自己的名字。宝宝对名字的认识和宝宝自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,宝宝的这种自我意识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,有的宝宝早在1岁多就出现,有的宝宝要等到3岁才出现。
最初,宝宝是使用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意思,慢慢地,宝宝开始学会使用抽象的人称代词“我”和“我的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。这么大的宝宝还不分“你”和“我”,当妈妈问“你爸爸哪去了”的时候,宝宝还不能把“你”替换成“我”,宝宝会说“你爸爸上班去了”。宝宝还没有形成对你、我、他的认识。当宝宝不能区别你、我、他的关系时,爸爸妈妈没有必要不断纠正宝宝,就让宝宝你、我不分地使用吧,这是宝宝语言发展中一个自然的阶段。
◎情感发育
这么大的宝宝,既希望独立,又具有极强的依赖性,尤其是对爸爸妈妈或看护人的依赖,比婴儿期更加强烈。宝宝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,但又希望爸爸妈妈在身边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感越来越强,直到4岁以后,这种依赖感才有所减弱。
有的妈妈认为宝宝太黏人了,试图锻炼宝宝的独立性,有意把宝宝自己放在一个房间,不让宝宝看到妈妈。这样做的结果会适得其反,使宝宝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,独立性越来越弱。幼儿对世界有太多的未知,常常不能确信他的安全性,这就使得幼儿不但具有冒险精神和探索愿望,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不安。宝宝表现出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性,是希望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得安全感。

疾病

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2岁以下的小儿易得此病,需引起家长重视。家长要认真做好护理,护理的要点如下:
隔离与消毒:接触生病宝宝后,应及时洗手;宝宝用过的碗、筷、奶瓶、水杯等要消毒;衣服、尿布等也要用开水烫洗。
调整饮食:母乳喂养的,母亲应尽量少吃油腻食物,多饮水,以稀释奶液,缩短每次哺乳时间。人工喂养的,要暂停喂牛奶,可改为脱脂奶或米汤。吐泻严重的患儿,暂时禁食6~8小时,吐止后可给以口服补液盐溶液。1岁以上的宝宝,也要注意不吃难消化和油腻的食物。
注意观察病情:记录患儿大便、小便和呕吐的次数、量和性质,就诊时带上大便采样,以便医生检验、诊治。
外阴护理:勤换尿布,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揩洗臀部(女孩应自前向后冲洗),然后用软布吸干,以防泌尿系统感染或尿布炎等。

营养

    宝宝1岁  这个阶段宝宝的饮食结构要逐渐向成人过渡,但是由于宝宝的消化功能还未健全,因此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,由菜泥—碎菜,肉泥—肉末,烂饭—软饭等逐渐过渡。宝宝的正餐,也就是午餐和晚餐要精心制作,为宝宝提供多方面的营养。主食通常要做饺子,包子、面条、软米饭。菜则肉、蛋、各种青菜,豆制品等调着样做。这些原料里,肉要切成末,青菜和豆制品尽量切成丝或小块。
1:每天宝宝的饮食安排:
8:00-9:00早点(1瓶奶加适量点心)
10:00-11:00水果
16:30-17:30晚餐
18:30-19:00水果
20:30-21:00晚点(1瓶奶加米粉)
2:说明:
1:早点:奶是钙质最好的来源,一定要保证喝。宝宝上午运动量大,靠1瓶奶是不够的,而且牛奶不宜空腹喝,最好再吃一点儿点心,如饼干、蛋糕、面包之类的。
2:午点:这个时间一般在宝宝午睡后,此时宝宝容易口渴,喝一瓶含乳酸菌高的酸奶或高蛋白的豆浆,为宝宝下午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能量。
3:晚点:1瓶奶加造量米粉,可使宝宝一夜睡得安稳。
4:水果保证宝宝所需的维生素。
3:注意事项:
(1):餐前一定要给宝宝洗脸,洗手、保证饮食卫生。
(2):进餐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如没吃完也不要托太长时间。
(3):宝宝饭后1小时要保证适当的活动。
(4):两餐之间要喝水,可以是钙水、果汁水、也可以是白水。
(5):尽量保证定点定餐,每餐的食量也要差不多,不要养成宝宝爱吃的多吃,不爱吃的少吃的习惯。

教育

语言能力是宝宝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,有了最初的语言能力,才能进一步开展交流,沟通等社会行为。在婴儿期正确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,不仅能早早为她的呀呀学语打下基础,也能潜移默化中加强她的与人沟通欲望和能力,对她的成长非常有利。很多父母都期待孩子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,所以千万要重视宝宝呀呀学语前的这一段引导时期。在这一段时间为宝宝的开口做好准备,积累能量,需要父母只要做到以下“三多”:
一、多看。
只有让宝宝多接触生活里的事物,才能调动宝宝好奇的神经,进一步产生说话的欲望。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:宝宝坐在门前,看到一辆车经过,激动得手舞足蹈,嘴巴里哇哇乱叫。在这个过程中,车就是宝宝感兴趣的事物,她迫不及待想说点什么,这就是她说话的第一个诱因。宝宝的世界充满了惊奇,而且生活中很多平淡无奇的事物在他们眼中也充满了惊奇。所以细心的父母应多带宝宝出去看看,培养他们的观察力,调动她们的感知,为开口说话打下基础。
Tip:避免混乱。有时候宝宝不太喜欢混乱的场面。人太多太拥挤的场面,很多宝宝都没有耐心多呆,动不动就扯开嗓子哭起来。所以父母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的场地,不仅不利于宝宝的观察力的培养,也不是很卫生。
二、多听。
宝宝的模仿能力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听力材料的丰富能大大加强宝宝头脑中的储备语言。宝宝的模仿能力让他最先记住简单的字和词,时机成熟,就能脱口而出。父母平时可以多对宝宝说话,倾听别人说话或者其他大自然的声音,如音乐,故事,大自然的风声,雨声,甚至鸟叫声。让孩子渐渐熟悉这些声音,也有利于宝宝早日开口说话。
Tip:避免嘈杂。嘈杂的声音会让宝宝烦躁不安,有时候甚至会害怕,受惊。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宝宝接触这类声音。还有些声响太大的,譬如鞭炮声,雷鸣声也应该尽量避免,以免宝宝受了惊吓。
三、多交流。
宝宝真正开口说话是源于交流的需要。让宝宝懂得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需要父母以身作则。妈妈在照料宝宝的过程中多和宝宝交流,譬如:喂奶的时候和宝宝说话,问宝宝是不是饿了,吃得饱不饱啊。虽然宝宝不会开口讲话,但是也会慢慢熟悉这一种交流的模式,产生交流欲望。当宝宝能开口讲一些简单的字,与父母更多的交流能诱使宝宝进一步摸索更复杂的语言,对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大有好处,也为宝宝性格中的乐于交流注入积极因素。
Tip:避免误导。宝宝说话由于特定的发声条件限制,说话比较幼稚好玩。但往往父母在说话时也会不知不觉带上儿语的影响,以为这样比较利于和宝宝交流。譬如,很多妈妈都会把“鱼”念成“wu”音,甚至故意创造一些叠音字,把鱼说成“鱼鱼”,肉说成“肉肉”。大人知道这是为了取悦宝宝而特意说着好玩的,但是在宝宝听来以为这些发音本来就应该这样。所以为了宝宝的规范发音,父母还是因为从规范自己的发音做起。

游戏

★特别的书(情绪/社交)
方法:收集你的宝宝所熟悉的关于家人、朋友、宠物或其他东西的照片,把每张照片都分别贴在索引卡片上,并将所有照片用纸覆盖保护起来。在每张卡片的左上角打个孔,用线或结实的绳子将所有卡片装订成一本书。同宝宝坐在一起,给他讲述每一张照片并让宝宝识别照片上的人,告诉他照片上那个人的故事。然后指着照片问宝宝,“爸爸在哪儿?”“阿姨在哪儿?”
★推车走(走路技能)
前提:能独自走几走。
方法:你在前面索引发响的拖拉小鸭或火车,边走边说:“宝宝追上小鸭了!”让宝宝在后面慢慢追着玩具走。你可故意停下脚步,让孩子捉到玩具,并给予鼓励。还可以让宝宝和你互换位置,自己拉着玩具在前面走,你在后面追:“小鸭、小鸭等等我”。